当前位置:首页-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校园风光

校 园 风 光

1.豫章文化石

豫章文化石稳稳地立在图书馆前东南侧,处重要而醒目的位置,学生出入校园皆绕其而行。石长约5米,高约2米,呈黛青色,与周边草木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文化石正面刻有《豫章学记》,展现了豫章悠久的教育文化,内容思想深邃涵养,字体飘逸隽秀。她的背面也别有洞天,中间内凹,隐约能见汉字“人”。整个文化石的寓意是豫章师院人应笃学深思、知史爱校。

厚重的文化石,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豫章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真正体验到了豫章教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激励豫章师院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传承豫章古风,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豫章文化石.png

豫章文化石

2.百年时间轴

百年时间轴以碑刻形式呈现,铺刻在赞贤广场两侧。十块长1.8米、宽1.2米的灰白色大理石分段镶嵌,两边各五块,相隔16米左右。分别刻字为:1908-1927肇基、1927-1937乡铎、1937-1945悯乱、1945-1949汇川、1949-1966春荣、1966-1976历劫、1976-2004鸣盛、2004-济海、天舒,最后一块空白用以书写未来。

灰白色大理石碑刻近旁,有10块立体红棕色大理石立于草坪之中,与其相互辉映。斜面清晰刻有老宋字体,内容为学校各历史阶段的解说。百年时间轴将学校的悠久历史与学校优美的自然风景有机地融合,她记载着学校的变迁、发展、进步,还有发展中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也预示着大家对豫章师院的无限憧憬,昭示着百年师范薪火相传,走向辉煌。

百年时间轴.png

附:百年时间轴文字内容(作者:林志雄)

(1)1908—1927肇 基:1908年江西女子师范学堂创立,是为江西省女子师范教育开端,我校发源于此;1914年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立,形成现代师范教育特征,“两校开基”由此而来。

(2)1927—1937乡 铎:1928年江西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成立,别称“伍农乡师”,寓意“以农为伍”,创办校刊《乡铎》,倡导伍农觉民、改造乡村,领师范教育学做结合风气之先,是为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烙印。

(3)1937—1945悯 乱:1938年省立南昌师范(原省立一师,后更名武宁师范)、省立南昌乡师(原省立乡师)、省立南昌女师(原省立女师)分别迁移武宁、遂川、玉山等地,颠沛流离,在抗战中顽强坚守。

(4)1945—1949汇 川:抗战胜利后,各部返回南昌,省立南昌乡师、省立武宁师范(大部)、省立劳师、省立社师合并成立江西省立南昌师范学校;国立江西幼师(初为省立,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于1940年创办,系全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师范部并入省立南昌女师。

(5)1949—1966春 荣:1949年5月南昌解放,省立南昌师范与省立南昌女师合并,成立江西南昌师范学校。学校曾是国家中等师范社会主义改造的试点单位,1958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师范学校。

(6)1966—1976历 劫:“文革”期间,学校历经浩劫,曾迁址新建县白马山、郊区瀛上等地,先后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新建分校、南昌教育学校,在困境中坚持办学。1973年南昌师范学校得以恢复。

(7)1976—2004鸣 盛:“文革”结束后,学校迁回南昌市叠山路原址办学。198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1993年试办大专教育;2000年迁入青山湖校园,南昌幼师并入,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和提升。

(8)2004—2017济 海:2004年学校升格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南昌二师并入;2012年迁入现址办学。学校重视内涵建设,确立以培养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师资为主要方向,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9)2017—天 舒: 2017年学校升格并改名为豫章师范学院,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学校定位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释义:

肇基:开始建立基础。肇,开始。出自唐·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师范教育始于清末,成型于民初,女子师范学堂为学校最早源流,省立一师则是具备现代师范教育特征的开始,故以“肇基”一并概之。

乡铎:铎,是古代官员到地方宣讲法令、收集民情时使用的铃铛,最初为木铃,称为“木铎”。有教化的象征意义。出于《尚书·胤征》。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运动,以启蒙乡村为目标。当时,省立乡师,得风气之先,居于全国前沿。

悯乱:古人评价李白、杜甫诗的时候,常用“感时悯乱”之语,用以称赞李杜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抗战时期教育工作者坚持教育救国理想,以最深厚的爱国感情和理想信念、以对中华文明的悲悯情怀,顽强坚守,终于迎来了胜利。这是南师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记之。

汇川:江河汇流之意。俗语:百川汇流归大海。抗战结束之后,学校源流各部结束了8年颠沛流离,迁回南昌,省立南昌乡师、省立武宁师范(大部)、省立劳师、省立社师合并成立了省立南昌师范学校;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于1940年在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幼儿师范学校),1946年并入省立南昌女师。此为抗战结束后江西师范教育资源的大融合。

春荣:出于曹植文章。春天灿烂的花朵、欣欣向荣的草木,表达建国初期教育领域的春天气象。解放以后,学校曾作为国家中等师范学校社会主义改造的试点单位,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

历劫:劫,原为佛教用语,《楞严经》直接用了“历劫”一词,含有经历劫难、劫后重生的深意。“文革”对教育界无疑是一场大灾难,应正视这段历史。学校“文革”期间学校经历波折,曾迁址新建县白马山、郊区瀛上等地,曾使用过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新建分校、南昌教育学校等校名,虽然陷于困境,但学校办学未曾中断。

鸣盛:最早出于欧阳修诗,明清时期很多以“鸣盛”为人名、书名个例,最有名的是史学家王鸣盛。表达的是:在盛世,要以最大的创造热情,创造出于时代气象相配的事业或作品。“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学校锐意改革,成果丰硕,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先进师范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开展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试点单位,曾被誉为江西省师范“龙头”。

济海:取自唐代诗人李白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以下意思:(1)从女子师范学堂始,一代代南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2)升格之后学校进入新的办学阶段,进入更高的办学境界,并确立了新的目标不懈奋斗;(3)充满希望,满怀豪情,创造新的辉煌。

天舒:取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诗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表示学校再上新台阶、进入本科办学层次后,舞台更大,视野更宽,具有更加广阔的努力和发展空间。

 

3.青春剧场

青春剧场为露天剧场,面湖而建,坐落于学校枢纽地段,呈半环形,可容纳200余学生。椅子由一排排阶梯拼构而成,共计有七层。整个剧场被环抱在常绿树和落叶树之中,左右两面是枝繁叶茂的桂树,微风时节,花香四溢。

剧场取名“青春”,顾名思义是展现青春活力,焕发青春热情,演绎青春精彩的场所。你走过那里,看着女同学身姿婀娜,男同学身板健硕,他们或浓妆艳抹或略施粉黛,有的衣着古装戏服,有的身穿潮流服装,有时引吭高歌,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动作舒缓,有时旋转如风,精妙的演出,使人目不暇接,靓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青春剧场常有演出,此时你一定要多呆上些时间,欣赏人家的绝活,看看别人的精彩。没演出时,你可以自己或邀上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来此演练你的技能,争取成为下一个主角,成为青春舞台的主人,开启自己精彩的人生。

菁英舞台.png

 

4.菁英舞台

菁英舞台坐落在和珍广场,与和珍雕塑相望,背面紧靠特教大楼。舞台面积约130平方米,由大理石铺设而成,背景为镂刻5个拱形门洞的扇形墙。墙面是粗糙质感的真石漆,与灰砖契合,层次分明,共同形成有历史感的舞台背景。

拱形门洞之间由门墩相连,门墩类似桥墩。远远望去,好像变形的赵州桥,古色古香有品位,又极像古代小城堡,色彩神秘有惊喜。扇形墙与特教大楼之间留出一定空间,是用于演员演出期间更换服装,设计非常科学,不占空间又很实用。

菁英舞台上,时常演绎红色经典,致敬英烈。许多充满激情、生机勃勃的学生,不顾汗水挥洒,一次又一次排练,一场又一场彩排,奉献精采的演出。他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他们努力拼搏,光彩耀眼……

 菁英舞台2.png

 

5.晨读园

晨读园位于图书馆北面,紧邻英语角,形似两个半环形状,斜向排列,有AB两个区域,绿色植被的乔木选择是香樟树和乌桕,地被选用兰花、三七和麦冬,草坪用果岭草铺设。

A区入口的景观石嵌入大红色的“晨曦”二字。内设阶梯式坐台,是在素土的表面由混凝土垫层而成,最后使用的芝麻灰花岗岩烧毛面铺设。往下走两个台阶便是晨读园B区,有三层阶梯。B区中的错落放置多块景观石,暖色地埋泛光灯穿插石群中。正对面的3棵香樟树和4个庭院灯把晨读园和英语角分开。

园中可站可立,坐的台阶错落有致,立的树下阴凉舒爽。晨读园里常常书声朗朗,或是大声诵读,或是低声默念。每个读书人都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得累了,便坐在阶台小憩,欣赏他人的朗读,感受他人的热情。这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同学们在这里奏起了自己最美的乐章。

英语角.png

6.英语角

英语角,与晨读园一起形成一个户外学习区域,由晨读园延伸过来,面向图书馆依坡形成,场地变化起伏。坡地高处上有几十棵樱花树和一棵大香樟。 英语角最高一处石阶上竖置“ENGLISH CORNER”标识,呈亮红色,毫不隐饰地张扬个性。

醒目的标识之下,有几层阶梯,每层阶梯上都刻有一句英语名言,如“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Pursue your object,be it what it will. Steadly and indefatigably.”“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have a great aim,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attain it.”

英语角除了为同学们开展日常的英语口语交流外,很多英语教师也常在这里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户外英语朗诵、演讲比赛等也纷纷落户在此。落霞余晖,这里常有一群学生围成一圈,以做游戏的方式朗读英语,还有三三两两地坐着捧书阅读的人。

英语角2.png

 

7.赞贤广场

广场取名“赞贤”,是为了纪念我校杰出校友(中共赣州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的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陈赞贤,激励师生学习他坚持正义、不怕牺牲、铁骨铮铮、心系人民的无畏精神;学习他敢于变革旧政,大刀阔斧力促社会风气转变的改革精神。

赞贤广场为学校主广场,南接学校大门,北邻教学大楼,东西紧贴百年时间轴,是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和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为150米,由绿色草坪、升旗台、大舞台和大理石平铺的方形场地组成。广场南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绿色草坪、北面是一块大理石平铺的正方形平场,升旗台在绿色草坪与方形场地之间,三个旗杆高高矗立,每周一学校都定时在此举行升起仪式。大舞台位于正方形平场与教学大楼之间,很多大型演出在这精彩演绎。

今天,立在赞贤广场中央,看着那鲜红的国旗升起,它舞动着,飞翔着,如同祖国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同时,带着崇高、带着敬畏,抬头眺望着心中的太阳,那个已离开我们却又永生的英雄——陈赞贤,慕其在校勤勉学习,阅读大量进步书刊,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仰其少胸怀报国之志,“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不怕牺牲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校莘莘学子内心会感到崇高而伟大,因它承载着先驱的精神,他们必须心怀志向,扬起理想之帆,放飞梦想,淋漓尽致彰显自己的才华,传承先驱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祖国的腾飞贡献聪明才智。

赞贤广场.png

8.和珍广场

和珍广场东临特教大楼和抱石楼、西临教学大楼和实验楼、北靠培训楼、南接第三教学楼,面积约6000平米。和珍雕塑立在广场西面,面朝东方,展现刘和珍追求真理、英勇无畏。雕像旁刻有碑文,内容是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看着看着,你会不由高声朗读起来,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敬佩之情油然升起。雕塑对面的是菁英舞台。这里时常演绎红色经典,让英雄精神在校园传承。

早晨的和珍广场是静谧的,树木挺立,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开了嗓的少年在歌唱。低树丛经过一夜雨水的滋润,仿佛飘着缕缕雨水的香气,荡涤心间,地上的些许落叶并不影响它们的魅力。仔细去看,一滴水珠停落叶面,积蓄力量,熠熠闪光,滚落下地。

仿佛看见她在阳光和花香里走来,春风轻轻地牵起她的衣袂,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年华里,在同样的春天里,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花一样的生命已凋零。青春本不该如此脆弱,但现实是残酷的。正因如此,她的美才愈加鲜明,绽放用生命凝结的美丽,飞扬着青春的骄傲!

和珍广场.png

9.抱石园

抱石园是为纪念学校杰出校友国画大师傅抱石而建,园里景观充分体现校园人文精神。园区处于连接学校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和学生生活区的枢纽地带,是师生闲暇时的好去处。抱石园突出傅抱石先生“高雅艺术”风格,以“雅”和“韵”布景,有雅赏、亲水等功能区,建有傅抱石雕像、傅抱石印章篆刻、瑞麟亭( 傅抱石字瑞麟)、濯清台、俊星台、楹联文化长廊、桃李蹊等。漫步其中,体会最深的是美。有人说,美在艺术、美在自然,瑞麟亭、濯清台、俊星台、桃李蹊、楹联长廊,与涟漪的湖面相映成趣,闲嬉的人们与多彩的景观相映成画。

抱石园.png

(1)瑞麟亭

瑞麟亭,始建于2016年,于2017年竣工落成,西北临体育馆,东与俊星台隔湖相望。“瑞麟”取自傅抱石先生字,目前为学校唯一观景亭。

亭子是由四根方正的浅灰与青灰色相间的砖柱和黛青色琉璃瓦顶组成。亭檐和亭柱衔接处呈圆角形状。亭高5余米,柱高约3余米,檐长约2米。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林荫苑馥待凤期麟,倚嶺揽江风清物瑞。”古色古香凉亭与经典传神联文相得益彰。

瑞麟亭三面邻水、清凉幽静,置身亭中可谓“江山无限景 都聚一亭中”。坐在亭子里,你可以享受初晨淡淡的阳光,也可以在晌午欣赏到点点金光的湖水,微风拂过还可以隐约听到树叶沙沙的摆动声。在这里,心灵和身体仿佛都享受着了前所未有的静谧。人们常爱晚入亭中,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亭里,吹风、眺望,近看灯光倒影,湖水波光粼粼。亦可凭栏欣赏湖中美景,静观湖底嬉戏的金鱼儿,或远眺对面莲荷。

倘若此刻你就在瑞麟亭里,师生洽谈,共赏美景,共研学术,共话人生,定能让你美得心醉……

瑞麟亭.png

(2)濯清台和俊星台

抱石园中湖水清澈,湖的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景观台,分别为濯清台和俊星台。“濯清”,源自《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喻洁身自爱、天真自然、品质高尚。 “俊星”,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寓意为学校人才辈出,优秀才俊不断涌现。

濯清台.png

濯清台为半圆形,面积较大,120余平方米,安静开阔。台的南面有个小半圆,由大理石板铺设而成,内拓傅抱石篆刻“江山如此多娇”。台的北面临湖,可见睡莲轻轻柔柔地卧在了水面上,不远处的小荷已吐露出尖尖角,这里夏天荷叶连连,花香扑鼻。俊星台呈矩形状,面积约50平方米,与瑞麟亭隔湖相望。两旁分别建有花坛,艳红纤细的花朵与翠绿茂密的叶子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站在濯清台上,抑或俊星台中,映入眼帘的是倒映在湖面上的湛蓝的天空,天空和湖面都成了层云重叠的世界,一时分辨不出哪个是水,哪个是天。有时阳光斜射,湖面金光粼粼;微风吹起,湖水起伏着层层涟漪,像一幅迎风飘舞的绸,伴着跳跃的阳光,追逐、嬉闹。微风拂过还可以看见湖水里倒影着婀娜多姿的柳树的影子,柳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着满头的叶子向人们频频点头,隐约听到树叶沙沙的摆动声。

岸旁的杨柳枝上立着几只正在觅食的鸟雀,同伴们也纷纷啼叫地飞来。不远处的晨读园和英语角传来朗朗读书声,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配上淡淡的花香,无疑这是最好的晨起礼物。

(3)桃李蹊

桃李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蹊的路面主要是用吸水红砖铺成,夹杂了些许青砖,路面清爽,是踱步静思的好去处。

桃李蹊为湖边园路,象征青春年华和栽培后辈人才。路如其名,两旁种有桃树与李树,桃树在沿湖一侧,另一侧是李树,总约60余棵。

三四月雨丝绵密时,桃花先于叶子冒出了枝,小径沿湖的一侧盈满粉红花瓣;而李花与嫩叶一齐出现,一树白花开满小径另一侧。一侧粉色桃花娇艳欲滴,一侧李花洁白无瑕对面相随,桃李蹊被粉白相映的花海簇拥。盛开正好的桃李之姿,在阵风袭来、雨帘微动、珠坠湖面的风景中,自成一家,柔情似水,媚若娇娥。

五六月阳光炙烤时,桃树、李树的叶子繁盛茂密,为树下小草以及小径旁的石椅带来些许荫蔽。树干有碗口大小,叶子青绿,枝上还结了一些尚未成熟的果子。桃子为椭圆或球形,小的直径二三厘米,大的直径四五厘米,有绿有红,表层附着一层绒毛。李子圆圆的,直径二三厘米,周身尚绿,小巧玲珑,相当可爱。

从这里走过,总能觉察出一丝诗意与惬意……

桃李蹊.png

 

(4)楹联长廊

楹联长廊依湖而建,北接青春剧场,南连桃李蹊,造型呈圆弧形,结构简单,轻灵美观,全长约20米,宽约4米。长廊共有14根方柱,2根木制廊轨,48根廊木。廊柱似由7个小正方体和一个大长方体垂直堆叠搭成,廊轨固定在廊柱之上,粗细均匀的廊木又整齐地横枕在廊轨之上。整个长廊刚劲之中见柔和,稳重之中见轻巧,深沉之中又见隽永。

楹联长廊,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历史,让大家在校园里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楹联悬挂相对而开,风动静矗尽显高雅情怀,名言警句映入眼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沁入心田神清气爽。长廊诗情画意,廊前湖影斑驳,偷一点闲情,偕步于廊中,读读楹联,赏赏美景,不亦人生乐事。

这里,初春季节,围绕在长廊周围的各色鲜花都竞相开放。右侧几棵美丽的桃树相续绽开了花骨朵,虽只是几朵几朵盛开着,但在阳光的渗透下,也显得玲珑剔透。夏季时分,楹联长廊显得更加优美繁华了。

楹联长廊.png

 

    
官方微信    掌上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