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工作-学生工作
【追寻那一抹“红”·课程实践】|鹤琴学子讲红色故事(第2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

班级:422学前教育1班,讲述者:刘宇文,故事名称:《七根火柴》,指导老师:叶智美、黄慧君

微信图片_20240608181649.jpg

1934年红军队伍开始了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革命事迹,今天,我来到赣州石城的李腊石,向大家讲述的正是现代作家王愿坚作品《七根火柴》中的故事人物,也是在《杨成武回忆录》中用长达两千字记录的人物,经过证实,他就是1918年出生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小松镇的郑金煜。

1934年秋天,红军在赣州石城打响了著名的石城阻击战,是少红军击退敌人让主力得以长征的一场大。阻击战后,红军队伍边撤退边扩充,16岁的郑金煜在砍柴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红军队伍,毅然参军。

1935年8月21日清晨郑金煜所在的红四进入川西北的不毛之地——松潘大草地。刚开始草地行军时,非常活跃,精神抖,不知疲劳,柴火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不仅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能唱几支好听的歌。渐渐地,战友们发现队伍中这个机灵的小队友不见了身影,原来,郑金煜病了,他患了高热,一步也走不了了。杨成武将军调头找到他,把马骑,可是,他虚弱得连马也上不了了,战友就用背包把他身子支撑起来,再用绳子把他绑在马背上,同志们轮流扶着他走。

在进入草地的第五天,郑金煜的病愈发严重,他面如白蜡,双目紧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坚毅的战士,把藏在左腋窝下,夹在党证里的七根干燥的火柴郑重地交给战友,郑金煜紧紧握住杨成武将军的手,说:“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说罢,郑金煜就永远地躺在了草地上,年仅17岁。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郑金煜在长征途中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大无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石诚人,我应该把郑金煜的红色故事讲好,同时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也要发奋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图/文:刘宇文 编辑:魏亚冲)

    
官方微信    掌上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