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代榜样-时代榜样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江:把“冷板凳”坐热 让大豆玉米“相伴相生”

时间:2024/1/10


 

人物名片:刘江,中共党员,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作物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但目前我国大豆多依赖进口,提升大豆产能迫在眉睫。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大豆?这块玉米地就是答案。”5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教学实习农场里,刘江正在给生物工程专业2021级四班学生上《劳动教育》实践课。

一顶草帽、一双筒靴,穿梭在雨后泥泞的玉米地里,刘江用最接地气的姿态讲述着他研究了十年的课题——由2行玉米带和2至6行大豆形成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聚焦农业“卡脖子”难题,坚持把别人不想干、不敢干、嫌麻烦的事情干好,把“冷板凳”彻底坐热,这便是刘江对“川农大精神”最好的诠释。

由药转农,瞄准国家亟需搞科研

回到十年前,刘江也没想到自己会走上农业科研道路。当年,他是日本京都药科大学药学博士,专业方向是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回国后进入制药公司、药物科研等工作单位。

但留学期间的一件小事,触动了刘江的内心,促使他“由药转农”。一天课后,刘江去超市买菜,琳琅满目的包装上张贴着蔬菜产区,其中不乏“中国产”字样。“国内出口的农产品物美价廉,但在国外销售却并不如意。”刘江回忆,一名当地人拿起一包品质很好的胡萝卜,嘴里念叨“中国产”后,就把东西放回了原处。这一细节,刺疼了刘江的心,也让他萌发了“为中国农业做点什么”的念头。

后来,与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的一次长谈,刘江茅塞顿开。彼时,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围绕大豆的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国产大豆短缺已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能陷入瓶颈。

“我是公派留学生,国家培养我,我就要学以致用,把科研方向瞄准国家亟需。”刘江发现杨文钰教授开展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有望成为破解国内大豆危机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接触中,杨文钰教授长年甘坐“冷板凳”,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刘江。毕业回国后,刘江成为四川农业大学复合种植大豆代谢调控与化学生态研究团队中的一员。

如今,刘江已成长为该团队的青年学术骨干,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团队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了玉米不减产、每亩多收大豆100—150公斤,相当于1亩地产出了1.5亩地的粮食,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大豆玉米争地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现在西南间套作大豆产区已成为全国三大大豆主产区之一。去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了1500万亩。我们还要持续发力,推广普及技术,让更多玉米地里种上大豆。”今年是团队开展该项科研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也是刘江全身心投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的第十个年头,他对未来很有信心,也充满期待。

专注前行,引领学子投身农业事业

“有人说农学是‘天坑’专业,跟泥巴打交道,没什么前途。我想告诉大家,农学本质是探究生命之美,只要我们锚定目标专注前行,广袤乡村,大有可为。”除科研之外,刘江还承担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等教学任务,当学生迷惘时,他总会推心置腹与他们交流,因为农业科研的酸甜苦辣刘江最清楚不过。

不同于“从一而终”的农业科研人员,刘江是从持续多年的药学研究,“跨界”参与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如何把自己所学融入科研团队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江也在摸索中前行。

回国之初,刘江借鉴国外实验室的结构,在教学楼顶楼杂物间重建了一个具有类似功能的天然产物分离纯化实验室,但后来发现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与团队研究主题也有距离。“走,我们去田间看看,到底有什么瓶颈问题”,团队带头人杨文钰教授又一次给刘江指点了方向。果不其然,在试验田里,刘江发现了南方大豆收获期遭遇梅雨天气,大豆在田间极易霉变减产的棘手问题。

“复合种植系统中特殊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引起了植物与生物或非生物环境的‘化学交流’,我们或将通过研究这种变化获得更多的有益代谢产物,并加以开发利用。”科学的魅力在这一刻无比夺目,犹如明灯拨云见日,让刘江坚定而从容地攻破一道道难关。此后多年,刘江将天然产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复合种植作物化学生态学”研究新方向,着力提高复合种植大豆耐荫、霉变抗性,进而提升大豆产量品质。

“人才兴粮,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培养优秀农业人才,是我们的职责。”科研上的成就越大,刘江就越重视教书育人,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做国家亟需,对人民有价值、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如今,他的学生也陆续回国,并投身农业科研中。

“跟着刘老师搞科研,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国家战略服务。”受其影响,研究生邓俊才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师从刘江,在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毅然投身农业事业。

 


    
官方微信    掌上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