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在丹东市光荣院,佩戴“七一勋章”的孙景坤庄重地行军礼。杜伟 摄
在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的特护病房里,98岁高龄、74年党龄的老英雄孙景坤平静地躺着,偶尔以喊几声的方式与陪护他的大女儿孙美丽互动交流。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病房床头的墙上挂着两幅照片:身着老式军装的孙景坤,身上挂满了奖章、纪念章,在庄重地行军礼。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战士
1924年10月,孙景坤出生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景坤辍学回家,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艰难度日。直到抗战胜利,生活才开始有了盼头。后经人介绍,孙景坤与一位年纪相仿的同村女子订下婚约。
1947年底,正值解放战争大反攻关键阶段,国民党在东北地区集结重兵,负隅顽抗。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准备一举解放全东北,辽沈战役一触即发。
眼看战火烧到家乡,得知部队征兵,孙景坤毅然加入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新婚第五天,24岁的孙景坤就告别新婚妻子。临走前,他只给妻子留下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年轻时身着军装的孙景坤(1953年)。毕元发 供图
入伍后,孙景坤成为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第40军119师357团3营8连的一名机枪手,先后随部队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等战役。因作战勇敢,孙景坤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949年1月,孙景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按照上级部署,孙景坤所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刚好驻防于中朝边境的安东(今丹东市),距山城村仅咫尺之遥。但在待命过江的40天里,孙景坤从未提出探亲的请求。“在外面打了几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我咋能搞特殊?”
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入朝作战后,孙景坤所在部队很快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在家乡养伤的一个多月里,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探亲。他时刻想念着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战友们,不等腿伤痊愈,他就向部队提出重返前线。获得批准后,他把写有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缝进军装里子,决心“死也要死在前线!”
不承想,第二次过江抵达朝鲜前线后,孙景坤却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经转移,孙景坤只好回国。有人劝他养好伤后再作打算,他却摇头:“我是党员,不能当逃兵躲起来。”
1953年,孙景坤(右二)与战友们在朝鲜合影。毕元发 供图
费尽周折打听到部队在上甘岭前沿的消息后,孙景坤第三次搭乘过江军列奔赴朝鲜。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参加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场激战——“决战 161高地”。
为争夺161高地,敌军发起猛攻,炮弹倾泻在阵地上,到处都是熊熊烈焰。当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名战士,他们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孙景坤闯进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临危受命,孙景坤带领9名营部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的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副连长放心,我们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从中午一直打到半夜,连续击退敌人6次反扑。反扑失败,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连续击毙了21个敌人。激战下来,阵地稳固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孙景坤和3名战友。
1953年7月,孙景坤(第四排左十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毕元发 供图
南北征战,孙景坤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7月,孙景坤还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枪林弹雨的战争洗礼中,孙景坤先后负伤20余次,从手臂到脖颈,从膝盖到后背,全身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痕。孙美丽说,至今仍有一块弹片留在父亲的右小腿里,每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随年岁增长病痛也愈加严重。
清廉务实的生产队长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孙景坤将自己的组织关系交到村党支部,把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悄悄地把军功章和各种功绩证明藏在了箱底。
回乡第三天,他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参过军,也是共产党员的孙景坤,很快就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
孙景坤担任生产队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村民修水坝。因为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的转弯处,村子防洪能力薄弱,雨季时常洪水泛滥,毁坏庄稼,摧毁房屋,给村民带来极大损失。修堤筑坝迫在眉睫。
那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不多,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奋战了两三个月,带领乡亲们筑起一座堤坝。
大坝修好了,还要改造耕地。孙景坤拿出在战场上的拼搏精神,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挡河造田,改造了100多亩耕地。他们挖淤泥,造台田,台田上种玉米,台田下种水稻,让荒弃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实现了玉米、水稻双丰收。
为了让大家尽快过上好日子,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村子建设。村里的老党员刘振发回忆道,“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得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那时每天都带头干。”
山城一队的山光秃秃的,孙景坤就带着乡亲们在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也给山城村人带来了好日子。
“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孙老。”说起孙景坤,山城村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
回乡务农60余载,孙景坤时时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向组织伸过手、张过嘴,一心只为乡亲办事。山城村变美了、变富了,可孙景坤的家中却没有太多变化。多年来,孙景坤和家人都住着低矮的平房。2002年老伴去世后,他就守着一亩地生活,甘受清贫。
儿女眼中“不合格”的父亲
孙景坤与妻女合影(1954年)。毕元发 供图
“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次有单位来村里招工,他都毫不犹豫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姐弟7人,5个是农民。”在孙美丽看来,父亲不仅对自己严苛,也从不允许家人占任何便宜,对孩子们几近“无情”:
小时候家里穷,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开个证明来,学费就可以免了。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美丽被迫辍学。在生产队干活时,她干得好,别人记3个工分,生产组长给她记了7个工分,孙景坤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逼着把多记的工分给改回去。
孙美丽自幼患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16岁那年,电话局打电话来,说要招一批电话员。能当工人了!孙美丽心里可高兴了。当了工人,就能领国家工资,再不用在田间地头受累了。
可孙美丽没想到的是,父亲硬是不让她去,只为将这个名额让给更困难的家庭。父亲对她说:“当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多为这个国家考虑!”那时的孙美丽不理解父亲,气得直抱怨:如果我不是孙景坤的女儿,该有多好。
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还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对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中,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每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孙福贵的眼中总会闪烁着泪光。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儿女们都不知道孙景坤是一位战斗功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同村村民偶然发现一本书,上面记录了孙景坤在朝鲜战场的英勇表现,他的英雄事迹才渐渐传开。
了解了父亲在战场上辉煌的过往,听了“永远回不了家的战士们”的故事,儿女们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内心不可触碰的苦痛,也懂得了父亲固执坚守背后的答案——经历过生死的他,只想用实际行动“替战友们活着”。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战斗功臣孙景坤被授予“七一勋章”。当时97岁的孙景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入党时间:“1949年1月,在北京,参军一整年时。”共产党员,这个经历过硝烟与鲜血考验的身份,他珍视了一生。
由于身体原因,孙景坤未能到北京参加颁授仪式。病床前,他抚摸着勋章,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他的眼中闪动着泪花,颤动着嘴唇对家人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份光荣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为祖国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战友。”2021年12月1日,孙景坤把他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全部无偿捐赠给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战争年代,用热血换来和平安宁;建设时期,将热爱献给故土家园。功勋党员孙景坤将对党的一片赤诚融入骨血,用一生践行着对祖国无尽的挚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