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者:人文科学系副主任 吴智勇博士
接到校歌写作任务的时候,剑敏兄创作的曲谱已经出来了,这使我的歌词创作更像是填词,而不是作词。知难而上,这倒激起我的创作冲动。好在我也常诌些歪诗酸词,算是有一点基础。
我在填词的时候,首先想到,必须用校歌唱响校名。
长久以来,我们学校简称“南师”;在百年校史中,南昌师范一直是她的主体。如果早升本几年,我们学校的名称,理应是与这一简称相匹配的什么名字,但更适合的名称却阴差阳错地被人占去,我们别取“豫章师范学院”之名。按理说,这是无奈之举,在校史传承中,陷入被动局面:我们似乎把自己的根给弄丢了。
校领导独具慧眼,巧妙利用“豫章”二字,以“豫章文化石”和“百年时间轴”为核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仅接续上自己的历史,找回了根,还把我们的根系,扎入更深厚的豫章文化土壤中。相形之下,别的校名,倒显得单薄了。这种占据文化高度、化被动为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校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大局,承担起为学校树立形象的重任。
在江西高校中,豫章师范学院最重要的形象是什么?——是历史!是别的学校都无法比拟的百年校史,也是与豫章地区两千多年文脉相接续的文化传承!
基于这种考虑,我在歌词创作中,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豫章文化,这个文化,既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人文传统;二是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史,及其在近现代历史中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为彰显历史厚重感,我选择了较为典雅的文体风格。这样写出来,使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学校,是独具特色、有着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豫章师范学院。
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几经波折,几易其稿。主要矛盾,既在于词曲匹配,更在于格律的整饬和风格的古雅,与校歌这一大众歌曲形式的冲突。为此,校领导和宣传统战部多次提出修订意见。如果说校歌歌词创作还算成功的话,他们功不可没。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各位专家和同仁,正是他们幕后的审阅和反复提出修订意见,才使歌词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