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体育理论课堂
不一样的课程学习体验
不一样的学业质量评价
体育理论课程学习氛围如何?上课想睡觉,下课就清醒?
枯燥?听不懂?今天,小编带你了解一门学习过程很“苦”,但结果却很“甜”体育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体育师范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未来“四有好体育教师”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根据近几年教学观察与问卷调查分析,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描绘精准画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学情: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讲解和说教,大多数知识点处于“记忆”阶段。
举措1 精准画像:依托“数据库”精准研判学情
根据近几年教学观察与开学第一课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捕捉课程学情,精准描绘画像。学习认知方面: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讲解和说教;学习习惯方面: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不足,学以致用能力和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还不足。现有知识储备:已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学习能力较为单一,大多数知识点处于“记忆”阶段。
举措2 模拟课堂:推进“案例库”攻克重点难点
图1 学生8分钟模拟课堂
根据师范专业特点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目标要求,每位学生走上讲台尝试讲解预习的知识点。知识点教学小组根据教师安排提前预习,并结合小组研讨,分析该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尝试通过案例解读、文本分析等,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举措3 成果导向:采用“积分制”学习评价机制
图2 期末积分兑换奖品与抽奖活动
教学团队尝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每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线上、线下)都将获得相应的积分,根据积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成绩,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年度积分参与兑奖以及抽奖活动。
举措4 思政育人:开展“共同体”一体浸润思政
图3 教师参与小组研讨活动
思政教师、课程授课团队共同挖掘学校体育学思政元素,授课教师参与小组研讨,形成“共同体”。一是从原有教学内容中挖取和提炼思政元素,与学校体育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又促进其体育专业知识掌握。二是将课程思政从显性教育转为隐性教育,巧妙地将红色校友故事、不同历史时期教师政策等内容,合理的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教育情怀、爱国敬业的价值观。
文:涂文俊
图:涂文俊
编辑:钟久明
初审:查欢
复审:李爱珍
终审: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