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曾撰文表示,培养过程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层面,学校应当做好“内涵式发展”建设,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与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新时代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积极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数据支撑的评估决策分析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督导评价的三重难题
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各大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和运转情况来看,作为质保体系的重要组成,教学督导制度却面临三大现实困境。要完善高校内部质保机制、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需直面这三个问题。
有学者表示,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形成有三个动力。一是高校需求。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管理者的职责,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校需要从教学质量出发,制定教学督导制度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二是政策驱动。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从扩张规模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家层面也提出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和构建国家教学督导制度。此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率先实行了督导制度,为高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效实践经验。不同之处在于,高校是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的实施主体,通过自我评估、内部评价等方法保障教学质量,而基础教育的督导主体主要为校外人员,通过外部评估开展工作。
在走访了解一些高校实际做法以及参考相关研究论文后,我们发现,高校在建设教学督导制度和日常工作开展中面临三重困境: 供需冲突。教学督导队伍人数不足是高校常态,某地方院校甚至表示,该校长期任职的督导只有两名。面对每学期成百上千的课程,督导人数短缺势必降低督导评价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另外,督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尚待加强,专家型督导人才较为缺乏。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督导队伍主要由离退休教师、在职优秀教师、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这或许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显然这类队伍难以满足教师对于深度督导的需要。 重“督”轻“导”。顾名思义,督导包含“督”和“导”两层含义,而在实际操作中,囿于督导队伍人数不足、督导人员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学科差异较大,以及学校制定的教学评价指标不够健全合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教学督导更多完成了“监督”“督学”的目标,而忽略或者不足以满足“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需求,而后者常常是授课教师迫切需要的,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更加关键。 督导制度不够健全。高校建立的教学督导制度,通常规定了教学督导的遴选和聘任、督导的工作责任和工作量等要求,但缺乏督导内容和方法、评价反馈和改进等具体而微的操作细则,这就导致督导工作的好坏优劣系于督导人员的自身水平和临场发挥之上,教学督导能“完成任务”,但很难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教的核心或者说更高层次的目标。
守正创新,教学督导改革的成功实例
无论是顶尖“双一流”高校,还是中流砥柱的普通本科院校,高校在开展督导工作时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困难。而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变“监督”为“服务”的改革理念,不少高校在优化教学督导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值得众多高校参考。 #优化督导遴选办法,兼顾学科覆盖和专家权威 北京化工大学严格教学督导筛选过程,以师风师德良好、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受到同行广泛认可为标准筛选督导,督导专家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必须具备丰富经验,并受到同行广泛认可,确保督导能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同时,学校考虑学科分布情况,督导专家需覆盖学校各学院,便于督导专家侧重听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授课教师反馈最专业的评价意见。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建了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校级督导专家有30余名,教学经验丰富,覆盖学校不同学科,全局把控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重点关注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核心课程、示范性教学改革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等;各院(系、所)分别设立了 21 个学院教学质量小组,侧重于学科专业课程评价,关注学院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是否合理完善。
健全督导制度,最大化发挥督导作用
在优化督导制度,有的放矢地指导督导专家工作上,高校通常从加强全过程督导、开展分类督导和优化指标体系三方面入手。
1)全面参与,全过程督导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利用校院两级督导评价和学生评教综合评价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并将结果运用到教师职称评审、课程建设等工作中。该校要求,学校层面着眼于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格局确定督导任务,同时关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课程考核检查和材料归档,监测日常教学秩序的同时需强化关键教学环节和重点教改任务。电子科技大学要求督导专家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督导,深入督查各培养环节,全面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评审、学位论文抽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
2)督导,应有主次,有侧重 教师和课程是督导评价的主要对象,而教师专业与资历不同,课程规模和类型各异,显然不能以同一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判。如山东师范大学要求督导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并引导其改进教学。对于新手教师,督导重在对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夯实教学基本功、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课件制作上进行引导,帮助新手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教学理念,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尽快站稳讲台;对有工作经验的熟练教师,则在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上提高要求。 还有些高校会精心安排督导听课方案。比如,某地方本科院校规定,督导听课形式包括随堂听课、重点听课和联合听课等,并侧重对新开课程、各专业核心课程、新进教师课程和学生评教排名后10%的教师课程听课,若发现问题较大的课堂,会进行二次听课。
3)指标优化,对照OBE理念 合理的督导评价指标能有效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也方便教学督导围绕听课内容开展指导,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学校采用了OBE理念重构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类型课程(普通课程、思政课程、体育类课程)制定了特色鲜明的督导听课表。如思政类听课表体现出“政治立场坚定,能够发挥思政课堂意识形态主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思政特色;体育类听课表具有“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原则、运动量是否适宜、示范是否准确规范”的特点。督导听课表均设置了“互动”的评价要求,如“是否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良好,学生认真听课率(抬头率)高”等。
优化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教学督导的工作最终需要落到评价之上,好的评价应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例如,围绕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以及课堂效果等方面,督导对授课教师以分数形式作出定量评价;同时督导应明确指出发现的问题并反馈改进建议,给教师或课程作出定性评价。 督导的意见和建议无疑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改进路径。然而,对于学校或学院管理层而言,如何高效地从海量的建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助力学校或学院的教学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可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解决,例如可采用TF-IDF(词频-逆文档频率)方法,对督导的文本意见进行量化分析,提取重要性高的词汇(TF-IDF数值越大越重要),如下图1所示。再基于这些重要性高的词汇,分析与其共同出现的高频词汇,从而识别出关联性强的词组,并据此形成更为清晰、具体的改进建议,如下图2所示。帮助管理层高效整合信息,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图1 某高校督导文本意见TF-IDF图
图2 词汇关联图(注:原点面积越大反映提及次数越多,连线粗细与两词同句出现次数正相关,粗线表示高相关性。图中“课堂”“增加”与“互动”连线最粗,显示该校督导评价主要建议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教学督导是高校保障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整体来看,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还有提升空间,但不少高校都在持续改革,发挥效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依托数字化平台可让教育治理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本文仅选取了部分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做法,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