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实际结合的“大思政课”,持续激发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基础教学部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以“踏先辈足迹访红色萍乡,弘扬调查唯实求真精神”为主题赴萍乡市安源区和丰园村开展围绕红色文化、防溺水安全教育、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等红色走读活动。
安源是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100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相继来到安源开辟和领导工人革命斗争,唤起工农千百万,领导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01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走进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浑厚凝重的浮雕墙以恢宏的气势立体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安源革命斗争史。
序厅中间的主雕塑由两只大手、巨大的红旗和岩石组成,环绕四周的巨大红旗奔腾向上,既像一团熊熊烈焰,又像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破土而出、苍劲有力的两只手,一手紧握岩尖,一手高擎着信号灯,象征路矿两局工人在旗帜的召唤下,以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跟随着中国共产党奔赴井冈山,从胜利走向胜利。
萍乡煤矿开办于1898年,因地址设在安源,因此又称安源煤矿,是生产技术、设备十分先进的近代企业,拥有成套的近代化采煤、炼焦、机械修造、发电和水陆运输等设施设备,被列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煤炭最高年产量达到100多万吨。
总平巷是当年煤矿工人上下班以及煤炭运输的总巷道,是用红砖砌成的牌坊式建筑,巷口上方塑有铁锤岩尖图案和“总平巷”三个醒目大字,岩尖代表采煤工人,铁锤代表机械工人。
在煤矿总平巷井口的复原陈列的两侧,塑有矿工在井下劳动泥塑群。当时在煤矿工作的工人大多数是来自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破产农民,路矿两局工人的人数可达1.3万多人。工人们在黑暗潮湿的井下干活,身上只围一块三尺长的布,这块布有几种用途,包头、围身、洗澡等;他们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渴了没有水喝,累了也得不到休息,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有的巷道非常矮小,工人只能侧躺着挖煤,挖出来的煤全靠人工拖运。据1918年时的统计,工人中患矽肺、肠胃病等的比例达90%以上。
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1901年至1919年,安源工人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1905年安源工人为反对监工克扣工资举行罢工;1906年安源工人为反对矿局将窿内三班制改为两班制和解雇工人,举行了罢工;1919年1月安源工人掀起了驱逐德国监工的斗争,将在安源盘踞了21年的德国监工全部驱逐出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胜利101周年,我们回望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奋斗历史,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更是为了进一步坚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自信。我们意气风发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应当铭记安源作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摇篮,坚持发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优良革命传统,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时代荣光。
02萍乡革命烈士陵园
萍乡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牛形岭,占地面积二十三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墓、烈士纪念馆、英烈名录墙、纪念亭和石刻雕塑等组成。宽20米,纪念碑高6.8米,为花岗岩三门牌坊,为中国传统的牌坊风格,4根立柱镌有毛泽东手迹条幅:“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萍乡革命烈士陵园是根据刘少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回复安源工人的信中提到“应该在安源建立一个纪念碑,并举行追悼会,以纪念安源一切死难的烈士们”的提议而兴建的。纪念碑高十三米,碑身正面镌刻着“萍乡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头是四组展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浮雕,碑座正面是三个石雕花圈,碑座背面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公元一八四〇年以来,尤其是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萍乡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幸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如著名的萍浏醴起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湘赣边区秋收暴动及创建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历次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众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英名在册者八千一百余人,姓名事迹失考者难以数计,今思先烈勋业,谨立此碑,以垂永久。
萍乡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产业工人中最早的支部,形成了以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战斗力强而著称于全国的革命工会,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党校。这里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1898年,萍乡煤矿创办,次年株萍铁路修建,安源路矿工人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过着“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的悲惨生活,安源工人也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1921年秋,毛泽东带着党的一大决议精神来到安源,深入矿井、锅炉房、矿工食宿处等地考察,并把安源确定为开展工运的重点地区,此后多次根据形势变化来安源考察,制定斗争策略。1922年1月,李立三在此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工人觉悟。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有党员六人,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9月初,刘少奇受组织委派来到安源,精心筹备罢工事项。
9月14日凌晨,路矿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刘少奇作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英勇无惧地孤身一人和戒严司令、路矿首领开展谈判,万余工人在外声援助威、誓死抗争,他们团结一心,迫使路矿当局于18日签订了维护改善工人权益的十三条协议,至此,为期五天的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胜利的工人斗争。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全国工运低潮时期,党领导安源工人运用“弯弓待发”的斗争策略,适时调整斗争方式,使得安源工会“巍然独存”,安源也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成为培养和保护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1924年底,安源地委有一百九十八名党员,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和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党组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着八七会议精神来到安源,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策划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一千二百多名安源工人和萍乡、安福等地农民编入第二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萍乡工人农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9月12日和16日先后攻克醴陵和浏阳,但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在浏阳城被敌人包围,伤亡惨重,被迫退往文家市。9月19日,文家市会师后,部队放弃攻打长沙,退往萍乡。9月25日,部队在萍乡芦溪遭到伏击,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9月26日,毛泽东在萍乡莲花召开会议,决定放弃退往湘南的计划,作出了引兵井冈山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1930年9月,毛泽东再次来到萍乡开展扩红筹款,众多萍乡儿女响应号召,踊跃参加红军,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针对“七个有之”等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严的基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抓住“关键少数”,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特别是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上那么多执政党,有几个敢像我们党这样大规模、大力度、坚持不懈反腐败?有些人吹捧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那一套,不相信我们党能够刀刃向内、自剜腐肉。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给了他们响亮有力的回答。”
革命遗址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此次红色走读活动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院部党员教师及青年学生体悟了革命烈士的光辉伟业及不屈的民族精神,培养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凝聚力,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星星火炬永放光芒
文字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彭恩涛 审校:万卿、夏锋